漂母饭信与漂母墓9270
发表时间:2024-04-26 11:12来源:淮安城市网 去年11月12日,我应邀到码头镇参观考察,当天下午,参观了漂母祠墓景区。 “漂母祠墓景区”位于码头镇东南方向的泰山村,是淮阴区人民政府围绕漂母墓建设的旅游景区。景区大院略成长方形,据说占地面积有三十多亩。前面是漂母祠,后面是漂母墓。我们没有进入漂母祠参观,直接从大门东侧的偏门,进入漂母墓院落。院落里除了巨大的陵墓外,还建有报恩亭。现在的漂母墓底部直径为52米,墓高15.8米,周长130米,顶部直径4.1米,远远看去显得非常壮观。 据介绍:漂母死后,葬于此地坟冢,相传韩信得知漂母去世,非常悲痛,亲自带着卫队,一人一兜土,给漂母墓圆坟。2000多年过去了,风吹雨淋,古墓得已保存,已经很小,现在的坟墓是后来堆筑的。上个世纪80年代,曾请专家对古坟墓进行过勘探,勘探结果是,底层的土质与上层后添加的土质不一样,与周围几里地的土质都不一样。说明当年韩信士兵从外地带土圆坟是真实的事情。 归途上我一直在想:韩信命令士兵带土圆坟是真的吗?汉代的漂母墓能保存到现在吗?回家后,我又认真地研读司马迁老前辈撰写的《淮阴侯列传》,查阅有关资料,经过再三思考,于12月28日在网络上发表了《建造祠墓祭祀漂母无可厚非》,阐述了我对码头镇漂母墓的看法。可能是我说得不清楚,近日,有的群友问我:“漂母墓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为此,我编写这篇文章,明确地告诉大家。 【一】漂母饭信 司马迁先生在《淮阴侯列传》中写道: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先生用词很严谨,仅仅用了五十五个字,讲述了“漂母饭信”的故事,使后世人知道了“漂母”这位伟大的母性。 1、用一个“漂”字,告诉我们“诸母”干的是“漂洗”工作。“漂洗”是一种工种,不同于搓揉、捶打,而是用手抓住麻丝织品的一头,将其漂在水面,用力在水中来回摆动,去污洗涤,然后拧干,再重复一到两遍。因此,需要宽阔的水域,先生告诉我们是在“城下”,不是在城内,不是依靠一眼“漂母井”吊桶提水所能为的。 山阳城西北的相家湾(今河下古镇),北临宽而深的古淮河,流动的水很清洁,南濒一片湖荡,有广阔的水域,是漂母从事洗涤活动的良好场所。我小时候,就曾和母亲抬着一筐棉纱,到镇南的城河边一把一把地进行漂洗。 2、用“诸母漂”三个字,告诉我们,漂母不是一人,是数人,而且告诉我们“竟漂数十日”。说明这群从事漂洗劳动的妇女,是一群来山阳城打工的农村妇女。当时的相家湾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手工业集镇,纺织业已经很发达。这群漂母很可能就是某纺织作坊为漂洗麻衣或丝绸织品而雇佣的临时工。 这群漂母,她们都有自己的家。家在哪里?先生没有记述,有可能是码头镇的人,也可能不是。她们都有自己的姓氏,先生也没有一一记述,其实也没有必要。先生仅用了“漂母”二字,就包括了“诸母”,成了这一群体的代名词。 3、先生还特别告诉我们:“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这一母才是漂母“饭信”的真正主角。 漂母与韩信非亲非故,仁爱之心,使得她不忍韩信饥饿难忍,把自己吃的饭,分给韩信充饥。当韩信对她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还严厉地批评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先生用十八个字,赞美了漂母无私的胸怀,和对韩信的殷切期望,希望韩信能够振作起来,有所作为! 4、漂母“饭信”,是韩信二十岁左右发生的事情,他已经成熟,在父母的教育下,熟读了兵书,从父亲那里知道了历史的变迁,亲身经历了动荡的年代,已经胸怀大志,有安邦治国的宏愿,他在等待时机的到来。来到河边,学西周姜尚(姜子牙)在渭水边直钩垂钓,期望能遇到周文王那样的贤君,好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等了数十日,没有等来贤君,却得到一位慈善漂母赐饭于他。 韩信果然未负漂母所望,为大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兴汉三杰之一。韩信也没有忘记漂母的恩情,“千金报母”。“汉五年(前202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司马迁先生撰写的《史记·淮阴侯列传》面世后,人们才知道漂母“饭信”的故事。 漂母的作为,展现了伟大的母爱,释放了人性的光辉,令人肃然起敬。历代学者多有诗文对漂母无私之爱、仁慈之爱大加赞颂,历朝官府也建祠堂以示褒扬。 老淮安的漂母祠,几百年来,一直屹立在河下古镇里运河旁。清康熙年间,琉球国使者路过淮安,曾敬挂百钱于神位。后来乾隆皇帝亦曾参拜,并亲题“一饭千古”的榜额。 近年来,淮阴区人民政府,在码头镇也新建造了漂母祠和漂母墓。与此同时,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漂母墓是真是假,十万大军为漂母圆坟,有没有此事。 【二】漂母丧葬 在我国封建社会,普通的家庭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只有姓氏,没有名字。例如,张家的女儿,嫁到李家,李张氏便成了她的称谓。 “饭信”的那位漂母,就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姓氏。先生在《列传》“漂母饭信”一节里,没有叙说她家在哪里,她叫什么名字。在“韩信当楚王后到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一节中,也没有交待。在先生看来没有必要。 她年轻时在外做工,老死故里,按照我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与丈夫合葬,墓碑上只有她丈夫的名字,没有她的名字,不像现在夫妇二人的名字都刻在墓碑上。葬入自家坟冢或葬于乱坑。 因为世人都不知道她是给韩信饭吃的漂母,所以没有人为她单独建穴入葬,更没有人为她另立墓碑。 按照我国民间传统的习俗,人死后30周年,或到100冥寿,就不再祭祀。坟丘和墓穴就可夷为平地了。 到《史记》面世时,漂母已经死去100多年了(比韩信死的还早),她和丈夫合葬的坟墓,早就夷为平地,遗骸也早已化为土壤了。 漂母究竟是哪里人?她的丈夫姓什么叫什么?漂母的姓氏是什么?漂母和她丈夫合葬的墓穴在哪里?这些都是未知数。 【三】“漂母墓”诞生 1、《列传》中没有漂母坟墓的文字记载 记述韩信身世最权威的历史性文献,是司马迁前辈撰写的《淮阴侯列传》,先生在列传中详细地记载了韩信光辉而坎坷的一生。韩信当楚王后到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到下乡赐给南昌亭亭长百钱;任用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年轻人做中尉:先生都记载得一清二楚。先生为写《淮阴侯列传》,亲自到过淮阴,看见过韩母的坟墓,如果确有漂母的坟墓,先生见后一定会在《列传》中加以叙述,然而,《列传》中就没有关于漂母坟墓的只言片语。 2、《列传》面世后才出现“漂母墓” 司马迁先生开始撰写《史记》,是在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前104年),前后经历14年的艰苦写作,到征和二年(前91年)才完成问世。 韩信是在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吕后与萧何以谋反罪名,诱杀于长安长乐宫的。也就是说《淮阴侯列传》是在韩信死后105年,司马迁老前辈才将韩信的身世、他的丰功伟绩和他的故事公布于世。世人才知道有“漂母饭信”这回事,才知道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母性。这才有了“漂母墓”是真是假的纷说。 3、“漂母墓”的真假判别 近代的《清河县志》上有“漂母墓”的记载,现在码头镇漂母祠墓景区又堆筑着一座“漂母大墓”。是真是假?世人都很关心。 判断一座陵墓是真是假,不是编写县志、府志的人说了算的,也不是堆筑坟冢的人说了算的。是要看这座陵墓的墓穴里有没有主人的真正骨骸,如果有就是真墓,如果没有就是假墓。 我在“漂母丧葬”一节中已经叙述,到《史记》面世,漂母已经死去100多年了,她和丈夫合葬的坟墓,早就夷为平地,遗骸也早已化为土壤了。 所以,不管是县志上记载的漂母墓,还是现在堆筑的码头镇漂母大墓,墓穴里都不可能有“饭信漂母”的遗骸,绝对不是“饭信漂母”的原始墓葬。都应该属于假墓。 再说,漂母究竟是哪里人?先生在“漂母饭信”一节里,没有说她是码头镇人,在“韩信当楚王后到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一节中,也没有说她是码头镇人。何以见得漂母是码头镇人? 再讲,怎么知道码头镇泰山村这处坟冢地,就是漂母丈夫家的坟冢地,就是漂母和她丈夫合葬的墓地呢?说什么“漂母死后,葬于此地坟冢”,没有足够的佐证资料难以让人信服。 现在还说:2000多年过去了,古墓得已保存,已经很小,现在的坟墓是后来堆筑的。千方百计地想说:“这是漂母的原始墓葬。” 我们汉族执行土葬制度时,普通人死后的坟丘是很小的,一般都是2米直径的园锥形土体。漂母死后,到《史记》面世,已经是100多年了,30多年一荐的坟丘,早就夷为平地了,那还有什么坟墓。说“古墓得已保存”,可能是说后来堆筑的假漂母墓,到现在也是2000多年了,风吹雨淋,怎么可能还完好呢? 【四】“漂母墓”圆坟 从网络上获悉:韩信得知漂母去世,非常悲痛,命令十万大军每人兜土为漂母墓圆坟。 信息一,2020年11月16日载:韩信功成名就以后被封为楚王,他来到自己的封国,召见当年给他吃饭的漂母,赐给她千金,一饭千金的典故由此而来。传说漂母去世时,韩信非常哀痛,令十万大军每人兜一兜土,为漂母的坟墓添土。 信息二,2021年8月22日丁祖宏先生文章:兴汉三杰之一韩信,年少时穷困无依,靠垂钓果腹。在水边浆洗衣物的漂母给他饭吃,一连数十天。韩信非常感激,发誓说将来一定要报答她,漂母不高兴地说:“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指望你报答呢?”后来漂母去世,做了楚王的韩信非常哀痛,他命士兵为漂母墓添土,垒起一座高大的漂母墓。 信息三,百度百科【漂母墓墓冢】《史记》载:“信年少落魄,曾钓于淮阴城下,漂母见信饥于食数十日”。漂母不仅赐食给韩信,并激励他上进。秦未,韩信辅佐刘邦得天下,受封楚王,都下邳,念念不忘漂母之恩,赠千金以报,可惜漂母已逝,“增陵以报母”,韩信传令部属取土圆坟,筑成此冢。 于是,漂母墓成为了淮阴最著名的文物古迹之一,成为淮阴大地上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 我经过再三地分析研究,认为:韩信命令十万大军每人兜土为漂母的墓圆坟,是人为编造的历史故事。其理由是: 1、韩信调动十万大军为漂母圆坟,这么一件大事,居然《列传》中没有一字记载;先生撰写《列传》,曾亲临淮阴,也没有见到十万大军为漂母圆的大墓,说明根本就没有此事。 2、韩信命令十万大军兜土为漂母圆坟,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韩信自“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一直在黄河流域作战,调十万大军南下,过淮河到码头镇圆坟,岂不说违背不违背军纪军规,就说大军是步行还是车马,又如何渡淮。再说,当时的码头镇能有多大规模?2018年码头镇才3.1万人,2000多年前,如何接待南下的十万大军。 这就充分说明,命令十万大军为漂母圆坟是人为编造的历史故事。 【五】“漂母墓”探测 据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淮阴区曾请专家对古墓的土层进行过探测,探测结果是:漂母墓底层土壤质地,与上层后添加的土壤质地不一样,与周围几里地的土质都不一样,想以此来证明当年韩信士兵从外地带土圆坟是真实的事情。 关于上下土层质地不同,不足为奇。首先,后人筑造漂母墓是就地取土,在平地上建造。不可能聚众异地取土,演绎编造的故事。其次,上下土层质地不可能完全一样。 码头镇地处苏北黄淮平原与苏中湖荡平原的交汇地带,而且位于苏北大平原的西北部,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很大,上部堆积了厚厚的黄土地层(沙土、沙壤土、粘土);受淮河长期的淤淀作用,下部沉淀了深厚的淤泥地层(灰黑色的沉积物)。上部土层,受人类改造自然的影响,耕作层的土壤,早已经是混合土了。用洛阳铲取耕作层以下的冲积层土壤,淮河南岸和北岸是不会一样的。 【六】“漂母墓”不属于“衣冠坟” 所谓衣冠坟,是将死者的衣冠等物代替遗体下葬的坟墓。棺木里没有死者的遗体,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别处,在此地设衣冠坟以示纪念。 从汉代到现在已经2000多年了,漂母的衣冠等物从何而来?码头镇漂母大墓里不可能有漂母的衣冠遗物,所以也称不上“衣冠坟”。 【七】综述 司马迁前辈的《史记》问世后,淮阴地方的后人,得知漂母“饭信”,为了歌颂漂母的伟大母爱,建筑“漂母墓”,以示纪念,无可厚非。不管她是哪朝哪代的人,不管她的墓建造在什么地方,她的行为,她的初心,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但是,不应该把这种纪念性质的坟墓,说成是漂母的原始墓葬,更不应该为坚持漂母墓就是原始墓葬,编造了十万大军兜土圆坟的故事,进而请专家来探测土层性质,用来佐证原始墓葬一说。假的就是假的,不可能变成真的。 其实,我们把现在经过整修的漂母大墓,定名为“漂母纪念墓”或“漂母祭祀墓”,最好不过了!它不是原始墓葬,也不是十万大军兜土围筑的大坟,它是淮阴人为漂母竖立的纪念碑。墓室里没有漂母的遗骸,却有漂母的灵魂,漂母的爱心!
文章分类:
文艺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淮安城市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网友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工作人员,过期则视为认同。本网客服QQ:3185251323。 |
|